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思政教学——英美文学(1)教研室 “三进”主题研讨

日期:2022-10-31

作者:

审核人:

浏览次数:

本网讯 10月27日下午,英文学院英美文学(1)课程组就英国文学的教学在一教北451举行了关于跨文化视角与思政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由英美文学系主任付晶晶主持,出席老师包括:刘茂生、蔡晓燕、张兰、郑凌娟。

英美文学(1)课程教研室开展“三进”教学研讨

当前,英语专业建设面临更多要求和更高标准。一方面,在课程的专业水平上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另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思政引领。如何做到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同频共振,这是本次研讨的焦点。出席研讨的老师分别展示了自己上课的具体教学案例,希望通过交流与学习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付晶晶老师以《哈姆雷特》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为例,提到除了让学生通过莎士比亚作品了解人文主义关于“人”的思考,还应注重让学生关注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哈姆雷特的思想斗争来反思自己,也可以思考当下新时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所面对的挑战。她结合《哈姆雷特》在中国的改编史,鼓励学生大胆地从自身、从中国文化、从当代青年的视角去改编,并展示了学生的创意改编案例。

付晶晶老师介绍研讨主题并分享教学心得

蔡晓燕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学要从“知识取向”向“价值取向”转化,教师应改变旧有观念,走出专业教学的舒适区,从方法入手,重构教学内容。她提出,根据《国标》精神,外语专业知识中的文学内涵既包括语言对象国文学,也涉及涵盖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与批评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共时层面与世界文学勾连,以拓宽学生的外国文学视野,不能仅限于知识传递,而应重视其本身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培育功能,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出发,配备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她以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为例,让学生对标鲁迅的作品关于社会和国民性格改良的思索,展示如何从跨文化视角让学生关注中外文学的共通文化因素。

蔡晓燕老师分享教学心得

刘茂生老师认为文学教学应跳出知识性传授的局限,关注情感教育,弘扬家国情怀。他从中外戏剧交流史谈及中国在引介新文学和新思想的时候一直都自觉地从中国视角去反思、纠偏和创新,从而凝练出中国元素和文化自信。因此他主张在文学教学的呈现方式上,教师需要自觉地从比较文学的意识去梳理素材,关注文化交流的内涵。他以蒲柏的《人论》为例,展示18世纪的作品如何促进学生思考人作为辩证的存在,从而对当下生活所面对的挑战和犹豫做更辩证的反思。

刘茂生老师分享教学心得

张兰老师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为例,介绍自己如何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比较案例,让学生进行人物性格对比,除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罗朱二人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反思了祝英台所折射的中国女性形象。她认为,祝英台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保守的刻板印象,更具有新时代女性个性、足智多谋、敢于追求独立的特点,和朱丽叶的形象一样光辉照人,因此学生基于中外文学的比较,能重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

张兰老师分享教学心得

郑凌娟老师从立德树人的思政教学目标出发,梳理了英国文学各时期作家和作品对树立英雄品质和民族性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具有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因此文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人的精神,并与自身结合,产生共鸣,转而自觉地从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去发现和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民族特征。她以贝奥武甫、哈姆雷特、撒旦、鲁滨逊等为例,介绍如何让学生通过人物刻画发现人物的家国情怀、对生存价值思考、勤劳坚毅的品性等,还介绍了哈姆雷特和贾宝玉的形象对比。

郑凌娟老师分享教学心得

会上,英美文学(1)教研组展开热烈的讨论,研讨让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有了更多思想的碰撞,彼此都认同讲解外国文学课程要运用中国视角、站稳中国立场,对不同文化的经典文本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教师要跳出单纯知识性传授的课堂惯例,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空间,具有学习者和思考者的自觉。

课程组展开热烈讨论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36365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