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促进广东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外国文学学科的的进一步建设,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主办,bet36365路检测中心承办的“2021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十六届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于2021年12月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主题为“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的百余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现场和线上参会人数达150余人,提交参会论文的青年学者100余人。经过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初审和复审,本次论坛在百余份论文来稿中评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以及三等奖五名(获奖名单附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和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黎志敏分别代表承办单位和主办单位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bet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张欣教授主持。张欣院长代表承办单位广外英文学院,对广外校领导和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对外国文学研究和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谢,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在寒冷的冬日里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郭英剑教授、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暨南大学蒲若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谷红丽教授和滕威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
胡文涛常委回顾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历程。他指出,根据最新统计,在今年10月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再次上榜“中国顶尖学科”,排名全国第4位,稳居国内第一阵营,并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冲击进入‘A+’等级。他指出外国文学研究日益呈现出跨学科趋势,本届论坛对于外国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胡文涛致辞
黎志敏会长以“外国文学学者的时代使命”为题,就外语人才的时代使命和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必备文化素质向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结合自己的科研道路和历届青年学者论坛的发展历程,强调学习、交流和积累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要做“中西兼通的文化创造者”,以扎实的学科素养促进中西文化的良性互动。
黎志敏致辞(线上)
张欣致辞
本次论坛设有四场主旨发言和两场专家评议,由广外英文学院副院长刘胡敏教授主持。在主旨发言中,南京大学教授但汉松、暨南大学教授蒲若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谷红丽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应邀分享了对外国文学研究中新兴热点问题的观点,为与会学者带来启发与思考。但汉松教授结合多年来的思考以及在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的访学经历,对美国近期代表性的“后理论”思潮进行盘点和检视,对“跨学科”概念的语文学脉络和政治语境进行了深入剖析。蒲若茜教授的发言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汤亭亭、任璧莲等华裔美国作家的“家园”认同,指出其族裔情感始终处于“去根”与“失根”的矛盾之中:其中既有族裔之“根”的牵绊,更有受限于“处处无界却无处不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语境,反映出在“普世化”的愿景中和“无根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主义”与“家园”认同的协同与共融。谷红丽教授聚焦199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历史小说。着眼于其中的叙事张力,即在形式上注重互文性、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写作策略的运用,而在思想上却体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严肃关注,如对少数族裔或社会边缘群体等的书写。她指出,美国的新历史小说是历史小说“有问题的”、“修正性的”回归。滕威教授的发言题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与拉美思想写作》。讲座以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为例,引介了拉美思想写作的新视野。她梳理了在“拉美文学爆炸”的盛宴中相对边缘化的拉美思想写作,指出加莱亚诺并不只是“拉美思想”,而是从拉美和第三世界视角出发重新书写世界史。她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地讨论了国内外学界对拉美思想的忽视和偏见,主张拓宽对“拉美”这一文化地理概念的理解。
主旨演讲嘉宾:但汉松(左上),蒲若茜(右上),谷红丽(左下),滕威(右下)
本次论坛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分组研讨共设六组,议题涵盖文学与社会叙事、疾病与医学叙事、跨媒介研究、跨文化与后殖民研究、文学与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学与社会叙事”为议题的两个分组研讨以线下方式进行。滕威、杜寅寅、但汉松、杨静、桑翠林和邱小轻老师分别主持各分会场,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参会学者积极发言,交流互鉴,研讨现场学术氛围活跃。
分组研讨(线下组)
经过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初审和复审,本次论坛在百余份论文来稿中评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以及三等奖五名。广外英文学院副院长韩锐主持论坛闭幕式,由bet36365路检测中心副院长吴庄教授为来到现场的两位获奖者代表颁奖。吴庄教授在致辞中对本届论坛作了总结,指出本届论坛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和焦点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为与会学者带来了高度启迪,他寄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同学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蓬勃与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吴庄为来到现场的获奖者颁奖
合影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中山大学 林武凯、湖南大学吕鹏
二等奖:南京大学 孟姝、广州大学 林永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彭泳愉
三等奖:南京大学 王倩倩、南京大学 杨华、大连大学 王铎、福建师范大学 王婧、西南大学 廖一